Saturday, September 25, 2010

白纸上的黑点

有一次因为同事犯的一个错误,非常气愤,就向一位朋友大发牢骚,大骂那同事。

朋友听了,没有附和也不表态,竟和我说起他在上大学时,教授在讲课时做的一个实验。

那教授在白板上贴上一张白纸,然后问同学们看到什么。大家都看得莫名其妙,不就是一张白纸吗,所以都异口同声的说,“什么都没有“。

接着教授又在白纸中央用黑笔点了一下,又再问同样的问题。这一次,大家也都有同样的答案,“一粒黑点”。

教授听了,笑了笑,“为什么大家都能看到那小小的黑点,而看不到一整面的白色呢?”。

说完,朋友转头问我,“你认为呢?”

我愣了一下,然后很不好意思的说,“对不起,原谅我那只看到黑点的眼睛”

Thursday, September 16, 2010

中秋夜之醉

杯底的酒未能醉我
却醉进湖中的月影
洁白的圆形
摇晃着满池的鲤鱼

肠内的酒未能醉我
却醉进深埋的回忆
褪色的点滴
模糊了黑白的秋季

醉我的
是那一盏盏的花灯
亮了阴霾的夜景
醉我的
是那一口甜咸的单黄饼
嘴嚼着一晚的亲情

Tuesday, September 14, 2010

秋梦

点一盏灯笼
把诗意微微亮着
这秋季的烛火
燃着皎洁的温柔

把月色倒进
心的缺口
这一夜
让我圆出美梦

Sunday, September 12, 2010

听讲座《从文化视角看新移民的参与及融合》

上午出席了缤纷狮城摄影展开幕和随笔南洋文化协会成立典礼,不仅观赏了精彩的文艺表演,也享用一顿美味的自助餐。吃饱喝足后,本想打道回府,但却被同行的朋友留住,要我一起继续参与下午的讲座。想想饱餐一顿了就走人,的确是不好意思,而且也对讲座的题目感兴趣,就决定取消午睡的计划,留下等待讲座的开始。

一到下午两点,主席和三位主讲者都已在台上做准备,观众们也都陆续的就坐。讲座一开始,就由主席,联合早报副总编辑严孟达先生开场白,大概的介绍三位主讲者。三位主讲者都是新加坡的文化界人士,包括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希尼尔,新加坡作曲协会会长郭永秀和联合早报《新汇点》主编周兆呈先生。既然讲座的课题就是《从文化视角看新移民的参与及融合》,那由这三位文化人在个别领域来讲解和探讨这题目是最恰当不过了。所以,尽管肚里的瞌睡虫开始在蠢蠢欲动,我却很努力的打醒十二分精神,坚持着不让周公拉去下棋。

但当讲座一开始后,就感觉有点失望。前两位主讲者虽然对着麦克风说话,但一到耳边大多是含糊不清,好不容易的从断断续续的句子中,听了个大概。还好,等到第三位主讲者周兆呈先生时,音响有了好转,再加上周先生在演讲时也用上了屏幕显示所讲解的重点,简要明了,让人听了清楚明白,看得出是做足了准备功夫,不愧为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可能是理解能力的问题,从整体的讲座来说,总觉得所讲的内容,只是很表面的报告新移民在新加坡文化上的一些活动,并没有深入的探讨新移民在文化上的参与对新加坡社会的影响和反应。倒是周先生,也是一位新移民,在分析课题时,提到新移民先参与后融入的见解及一些融入的问题和应对,态度非常的客观,让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在接下来的观众提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蔡博士所提出的新移民学童在华文学科上的优越表现会让许多土生的新加坡华族学生放弃对华文的学习。这一问,引发了现场好些出席者的讨论,也把我那不爱活动的脑袋,陷入苦思之中。土生的新加坡华族学生不爱学甚至不愿学华文华语,是因为新移民的学生吗?如果没有这些新移民的学生,我们的土生华族子弟就不会放弃华文吗?

的确,最近常听到一些有关华文学术和文化上的比赛或考试,金榜题名的都是这些新移民的学生,这不免让我们那些一向怕输又注重名次成绩的家长们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孩子和这些优异的新移民同学一起,会失去其地位。其实就如周兆呈先生所说的,就算没有了这些新移民的学生,得到了水平不高的第一,又有何用,这只会为我们的新一代对自己的成功产生假象。如果继续的把这种假象带进社会,那我们所损失的不单是个人的第一,而是整个国家的竞争力了。其实不单是华文,我们从一些新移民学生的各方表现中,不难看出,在学习上,他们是相对的更认真努力,更脚踏实地。如果说这些新移民学生优异,他们优的其实不是成绩,而是他们的态度和价值观。

融入是一个双向的运动,当新移民慢慢的适应和接受当地的文化,他们也会同时把自己的文化给注入到新的环境。如果我们一味的只要求新移民融入,而忽略了这些新移民所能带来的文化新元素,那我们是不是会错失一个丰富增强自身文化的机会,继续陷入在我们自己的文化假象。新移民融入了,我们土生的新加坡人又该如何?

Wednesday, September 8, 2010

《随笔南洋》读后感

经由一位学友的介绍,我来到这随笔南洋网,不知不觉竟也快一年了。当初一踏进这网站,可以说是又惊又喜,这里所呈现的各位网友的文章作品,从文学,历史到时事,多不胜数,让人觉得有一种华文文学复兴的感觉,也让我开始有写作的冲动。后来慢慢的了解这网站是由新移民开始设立,而总舵主就是李叶明先生。

为什么叫随笔南洋网呢?加入网站后一直都没去查问这名称的来源,却在图书馆里无意的看到一本李叶明的散文,书名就叫随笔南洋。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网站的名称和设立都源自李叶明的这本散文。开什么玩笑,身为网站的一员,竟然没读过总舵主的书,而且还跟我们这网站有很深的渊源。二话不说,当下就马上借来阅读。

说认识李叶明先生,其实就是在网站上看过他的一些文章和在一些活动场合打过招呼,并没有真正的交流过。但当我读完李叶明的这本随笔南洋后,我才真正觉得认识了李叶明。就如书中序文所言,这本随笔南洋写的是李叶明先生从中国来到新加坡,从外来人才到本地公民的心路历程。我从第一页开始,跟随着李生的脚步,从上海一直走来,走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澳洲,走到后面,我发觉我读的不单是李生在南洋在新加坡的足迹和过程,我读到的更是一位新移民如何真正的融入到我们的社会里。

最近在网上和报章上看到一些关于新移民融入新加坡的问题。我不擅长思考,也不会分析,所以那些文章里所说的融入问题,我是不太理解的。但身为一个普通人,我知道要从一个地方,尤其是你生长的地方,要到另一处落地生根,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也包袱着很重的感情。这些情结,我们的先辈有过,而现今的这些新移民自然也有,不管是什么国籍,什么身份。我还没移过民,只出国公干几个月,就已经让我饱尝“思乡之苦”,更何况是那些离乡背井,要到外地过好几年,甚至是一辈子的游子呢。所以,融入是需要时间,要有时间让你的情感慢慢迁移,让情感慢慢和新的环境连接。

读了李生的随笔南洋,我感受到他是如何一点一滴的用心的把家乡沉重的井,一步一步的搬到狮城来。有人说新移民来新加坡的目的就是要赚钱,这是废话。在新加坡现今的商业社会,有那一位,包括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不是在努力的赚钱。如果说这些新移民来到这里就一味的讲功利,谈赚钱,不恰恰好正融入了我们的社会吗。虽然有不少不管是旧,新或者土生的新加坡人是如此,但仍然有像李叶明先生这样的新移民不这么认为,所以他的随笔南洋不全是说自己的工作或经历,更有不少篇幅是他对周边事物和人文的用心和关怀。这种融入,很惭愧,就连身为本土新加坡人的我都没有。其实不单是李生,在这随笔南洋网站的有些新移民网友,不就是通过网上的交流和户外的一些活动,一点一滴的在融入了吗。而我们大部分所谓的本土新加坡同胞,都融入到那里去了?

有一次和我的菲律宾同事到植物园和某个商家开会,他很惊讶我竟然不知入口在哪儿。这一位在新加坡生活了十年的永久居民,当时语重心长的说,你们新加坡人,住在新加坡却没有活在新加坡。而我这个没认真活在新加坡的新加坡人,却是从李生的这本随笔南洋,学习了要如何真正的融入,做一个真正的新加坡人。

树荫(诗歌)

我化为一片片绿叶
与满园的青翠共舞春秋
依附着百年的躯干
为你跳跃出远古的节拍

婆娑的身影
倒在你幸福的脸上
冷不防回来的嬉笑
惊动了外头的艳阳

一道道的紫光剑
刺不穿那飘逸的舞姿
竟惹得好事的风儿
四处的喊
傻,傻